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4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1.什么是“不知者无罪”与“明知故犯”? 
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是为“不知者无罪”,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是为“明知故犯”。假如已经知道这件事是错的,但是还去做,那就是作恶。如有立着牌子“禁止钓鱼”,还是有人去钓鱼,或者“禁止倒垃圾”,还是有人会在那里丢。这都属于社会风气,这个社会风气,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要负责。假如整个社会都没有公义,别人错的时候,我们也没有去指正,那可能就提供一个空间让这些作恶的人愈来愈嚣张,我们说姑息养奸。或者你看到人家插队了,那我们应该去劝解,当然劝解的时候要注意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。所以《弟子规》这个“亲有过”,这个亲我们可以当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,整个社会是一体的,社会的每一分子都是我们的同胞,我们也有义务去劝告他们,但是要注意这个态度的适当,以免发生冲突。
  为什么有一些明明是错的事,大家还去做?因为好榜样太少了,所以会让他们觉得犯错好像是很正常的事。所以我们要有使命,社会上错误的事,我们一定要当榜样来纠正。比方说社会上的人不懂得报恩,那我们就要演出来知恩报恩;社会上的人无礼,我们就要演出非常的彬彬有礼,让他们能够生起惭愧之心。 
2.课程学习后要从谁开始做? 
《弟子规》课程学习后,最重要的是自己开始先做,如果自己当把心思都看在别人的错,都看在别人应该学什么,那专注力没有回到自己,可能自己的进步就会相对减小。所以整个人生的转变,第一步还是要从自身开始做起。
3.孔子留给后人哪三个修身法宝?有什么事例可供参考? 
    “过能改,归于无,倘揜饰,增一辜”。改过对一个人的人生相当的重要,所谓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。在几千年的历史中,要找一个人从出生到终了统统没有过失的人那不可能。要找一个统统都是作恶的人也不可能。所以人皆有善恶,在这个恶当中,我们懂得去规劝,自己懂得去改过,这样就可以“德日进,过日少”。 所以孔老夫子教给我们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。
“好学近乎知”:学习一定要不断的精进,因为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就退”,学习一定要不断的精进,求学问要自己的主动,自己的好学才能够不断接近智慧。如:蔡老师在大陆办五天课,学者课后感受那五天听课的状态很好,心非常纯净、很纯善。还有朋友本来每天都要抽烟,结果那五天一根烟也没有抽。
“力行近乎仁”:真正落实圣贤的教诲,才能不断提升仁慈之心,才能不断看到孩子的需要,看到家庭的需要,看到社会的需要,看到自己的本分,力行近乎仁。如:春秋贤相晏婴,孔夫子对他的德行非常尊重,也很称赞他。结果晏婴的马夫看到人都抬头挺胸、一副很高傲的样子。他的夫人有一天就跟他说:人家都是尊重晏婴的德行,你又没有晏婴的德行,而晏婴宰相都这么样的谦卑,人家有德行还谦卑,你根本没德行还这么傲慢,所以我不想要依靠你,我要离开”。结果马夫听完很紧张很惭愧跟夫人说:我一定会改过,妳就不要离开了。他的太太很有见地,懂得要进谏、要规劝她的先生,当然她的先生也很有肚量能接纳太太的意见。听说多听太太的话可以大富大贵。后来马夫痛定思痛,开始很认真的学习。晏婴觉得他的德行进步很快速,就举荐这位马夫当上了齐国的大夫。所以只要人肯改过,都会有相当好的前途,所谓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。
“知耻近乎勇”:真正有勇气,真正的大勇之人,是人格的智勇。所以真正的“勇”是能够降伏自己的坏习惯、自己的习气,那才是真正的勇者。 如春秋战国时代名相蔺相如,在赵国还有一个大将叫廉颇,廉颇将军是驰骋沙场的老将,瞧不起文官,心想你就靠一张嘴巴,我出生入死,所以就不服气。常常要想为难蔺相如,蔺相如每次不跟他有摩擦,统统都是低调处理。蔺相如对家人讲:今天秦国这么大的国家,为什么不敢来打我们赵国?原因就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将军还有我,才能够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。我个人的面子、个人的羞耻事小,假如因为我跟大将军廉颇起了冲突,而让国家受到危难,这是国家之耻,那我就很难向国家、向历史交代。所以应该忍辱负重。此话传到廉颇将军耳中,这个将军虽然火气大了一点,但是也都是知书达理之人。听完之后很惭愧。他说:我都是逞一时之气,宰相却是能为国着想。所以这个大将军年纪很大了,但还是脱去他的上衣,负荆去请罪;背着那个树枝都是有刺的,以示他的一种诚心。走到蔺相如家,蔺相如一听到将军已经来了,也快步冲出来,赶快把将军扶起来。然后两个人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,刎颈之交。所以廉颇将军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是知过能改,马上可以提起为国家着想;而蔺相如的一种肚量、还有一种远见也是让我们相当的感佩。
这个改过不只会影响一个人,甚至于会影响家庭,影响一个国家。所以当我们已经清楚自己犯的过失,绝对不能再掩饰。因为“倘掩饰”就“增一辜”,我们人生数十寒暑要对自己做好交代。这个历史可不能重写,所以一有偏颇,要赶快改正,以留给后代子孙好的榜样。 
4.改过、忏悔与知过的顺序怎么样?如何确实做到? 
    过要能改,而改过必须要先悔过,悔过又必须要先知过,只有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。要确保做到:需要的就是是非的标准,而《弟子规》就是是非做人的标准。《弟子规》要成为家规、班级的班规、公司的常规。这很重要,古代家族都有家规,我们现在没家规。那家里遵守什么规?爸爸有一个规,妈妈有一个规,儿子有一个规定,那就乱成一团!所以要先建立家规,才有一个依循是非的标准,我们才能知过、悔过、改过。所以改过才能够进步,假如不改过,每天心里都会提心吊胆,很怕别人会识破。而假如又识破了,那就一文不值,甚至于会让人家从此瞧不起你,从此不信任你。倘揜饰就增一辜。所以要勇于认错,这样人生才能走得坦坦荡荡。 
5.教导孩子有仁爱之心要先从谁爱起?与孟子的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有何相应之处?
“泛爱众”,泛是指广泛,广泛的爱护众人、众物。这个众不单指人,把它广义的一切人事物都应该去爱护。什么叫爱,爱中间一个心,外面一个受,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,而不是要控制对方一定要跟着你要的方向走。假如是强迫对方一定要听自己的话,那就变成控制,这样就叫欲望而不叫爱。所以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才行。教导孩子有这一分仁爱之心,首先要教他先爱谁呢?当然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爱起。当他懂得爱护父母,他才能把这一分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。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,提到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,一定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,进而推衍到别人的父母、别人的孩子,就是仁爱人民;再从仁爱人民这分爱心再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,包含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这就是爱物。所以这个次第我们只要顺着去走,孩子的爱心就会不断扩展。 
6.如何教导孩子孝顺、爱护父母?
教导孩子孝顺、爱护父母应先从“入则孝”教,还有从亲师配合合作来教,这很重要。
人都有相观而善的习性,所谓“相观而善之谓摩”,就叫做观摩法,这个摩就是现在讲的观摩法。教孝还有什么方法?以身作则。还有一个夫妻配合,先生的贡献太太要讲,太太的辛劳先生要提,这样孩子才能处处能够去领会到父母的辛劳。当他有孝了,再进一步告诉他“事诸父,如事父;事诸兄,如事兄”,他就懂得也尊敬一切人的长辈。那又告诉他,所有的长辈绝对都不愿意他的孩子受到伤害,就像你假如受到伤害,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。别的小朋友受伤害了,他的父母也很伤心,所以我们不应该欺负别的小孩子。所以他就推己及人。  
  进一步再引导,对于所有各行各业的长辈都应该尊敬,因为社会国家者是互助之体也。这一个观念相当重要,因为在功利主义之下,人可能会偏差,用钱来看价值,而不是用服务来看价值,这样人心就会扭曲。所以要从小告诉孩子,要尊重各行业的服务,职业没有贵贱。所以那时候我在教书,也是早上都六点多开车出门,一开车突然觉得眼前非常的整齐清洁,奇怪了那些树叶都到哪里去了?都是这一些环保同仁,不知道是四点还是五点就开始打扫。所以我跟学生讲:我们今天有这么清洁的环境,让我们的心情很愉快来工作、来上班、来读书,都是很多人的付出,所以我们面对这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抱持着感恩的态度。所以当孩子能够这样领受,他到商店也好,他到书局也好,当他看到这一些工作人员,他也会很亲切的跟人家问好,跟人家道谢。  
    我们也要对一些比较没有得到关怀的人群,再多一分的协助。比方说哪一些人?哪一些人比较缺乏关怀,需要我们多一点的爱护?流浪汉、孤儿,都是一些比较弱势的,比较没有能力的人群。所以孔老夫子在《礼记.礼运大同篇》里面有提到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,那个胸襟非常好。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,不是只有亲爱自己的亲人,还能够设身处地去爱护他人的亲人,设身处地去爱护别人的下一代。使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”,最后“鳏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”。这个鳏寡孤独就是比较弱势的团体,“鳏寡孤独废疾者”,鳏是指没有太太的,寡是没有先生,孤是没有父母,独是没有小孩,废是残废者,疾是生病者。 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